人民网评:努力认识灾害规律、主动防灾减灾

小刘

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,主题为“减轻灾害风险,守护美好家园”,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。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,不断完善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指挥机制,提高了公众主动避灾避险的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。

人民网评:努力认识灾害规律、主动防灾减灾
(图侵删)

防灾减灾、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。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,灾害种类多,分布地域广,发生频率高,造成损失重,这是一个基本国情。2021年,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.07亿人次受灾,因灾死亡失踪867人,紧急转移安置573.8万人次;倒塌房屋16.2万间,不同程度损坏198.1万间;农作物受灾面积11739千公顷;直接经济损失3340.2亿元。这警示我们,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、敬畏心理,努力认识灾害规律、主动防灾减灾。

“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。”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,发挥统筹协调作用,汇聚各方力量,我国防抗救一体化工作合力明显增强。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数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、倒塌房屋数量、直接经济损失情况,与近5年均值相比,分别下降28%、10.4%、18.6%和5.5%。数字变化的背后,是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不断提升,是一系列政策举措“组合拳”协同联动形成的乘数效应。目前,全国城乡有近100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,构建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。不断丰富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装备、新服务,为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。

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时无备。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、城市建设“重面子、轻里子”、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教训和问题短板,需要高度重视、自警自省。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,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。时刻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,才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防灾减灾不仅是应急之举,更应是长久之计。国务院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国家应急体系规划》,围绕七方面重点任务安排了五类共十七项重点工程,对“十四五”时期安全生产、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。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,将全面获取各类灾害致灾信息,为监测预警、应急指挥、抢险救灾、物资调度等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。把工作做在前面、做在平时、做在基础,摸清底数、心中有数,更加科学地认识致灾成因、防灾规律,是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的重要基础,也是牢牢掌握主动权、打好主动仗的必要前提。

增强防灾减灾意识、学习应急知识、掌握避灾自救技能,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不能缺的必修课。加大应急物资储备,也是打好安全基础的重要一环。近期,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。多一分储备、多一种技能,生命安全就多一份保障。在一年一度的全国防灾减灾日,每个人不妨都抽出时间清点或准备一些应急物资,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掌握更多防灾减灾知识,在从我做起、全民行动中,让设立这一日期的意义进一步得到彰显。

宁波洪塘停车场综合楼顺利封顶

商务视线|山东省政府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、柬埔寨、越南

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最新提醒!

最新:全球超777万例,美国超207万例

刘晓俊:穿越竹林,开创中国门业先河

倍杰特等在安徽成立水务公司

便捷背后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手机智能助手应该怎么用?

士兰微新增年产24万片12英寸高压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芯片技术提升及扩产项目

特发服务10月8日龙虎榜数据

受贿超千万的外文局原副局长齐平景获减刑,无期减为有期徒刑22年

印度喀拉拉邦山体滑坡已造成至少95人死亡

北京昨天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

人民网评:努力认识灾害规律、主动防灾减灾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道具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