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网评:培训机构捣鬼,还是“神童情结”作祟

小刘

近日,一段“量子波动速读”的视频在网上热传。画面中,一群不到10岁的孩子“像洗扑克牌一样”高速翻书,号称“

人民网评:培训机构捣鬼,还是“神童情结”作祟
(图侵删)

1-5分钟就能看完一本十万字的书

”。如此荒诞不经的场面,被网友调侃“玻尔看了会沉默,爱因斯坦看了会流泪”。“一个真敢说,一个真敢信”,造就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培训市场,上演了一幕幕魔幻现实主义的浮世绘。事实上,以高深科学为噱头的“培训生意”并非独此一家。一段时间以来,从“全脑开发”到“打开松果体”,从“蒙眼识字”到“蒙眼辨色”,五花八门的“神秘力量”粉墨登场。有人宣称“量子纠缠”,有人培训“意念感知”,有人开发“能量跃迁”……总结其规律,几个拗口难懂的科学术语,一个有鼻有眼的科学理论,一套玄之又玄的唬人话术,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贩卖一个高价的培训产品,瞄准的是家长实实在在的腰包。

所谓科学培训的一大共性,就是收取远高于正常学科培训的学费,甚至把家长也作为生意对象,再多交一点可以认证其为老师。即使有的学生家长“上完课发现上当了”,却碍于各种心态情愿听之任之。这种“入会-加盟-拉人头”的敛财模式,甚至将“培训骗局”明目张胆地做成了“传销生意”,对社会的危害更甚。

揭开“科学骗子”的面目并不难,睁开被焦虑蒙蔽的双眼却不易。一个个漏洞百出的骗术算不上高明,却不乏有硕士学历的家长中招。这其中固然有个人心理认知偏见、知识经验欠缺的原因,更多的是因为家长的“神童情结”作祟。很少有父母能够拒绝孩子成为神童的诱惑,更不用说挥之不去的焦虑情绪。在这种背景下,孩子的教育成了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,“人无我有”的攀比心理自然就会产生“宁可信其有”的荒谬逻辑,“皇帝的新装”也就借机登台亮相。

可是,交了“智商税”就能提高孩子智商,缴了“焦虑税”就能缓解家长焦虑吗?答案显而易见。伪科学培训的后果,不仅仅是让家长的良苦用心打了水漂,更在于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伤害。倘若假装“特异功能”就能获得掌声,学会邪门歪道就能名利双收,这种环境熏陶下的孩子既没有最基本的是非观,也容易丧失正常的价值观。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懂得,不存在任何专门开发孩子脑潜力的技术,这是科学常识;不存在任何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,这是成长规律。

不久前,一档有着20多年历史的《走近科学》大型科普节目停播,引来网友的集体怀念。相比之下,“翻得越快,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”这类的“玄学”,显然只会让我们离真正的科学越来越远。走出伪科学的魔障,不妨从去除心魔开始。

【相关阅读】

人民直击:“量子速读”是不是骗局?

黑龙江下发紧急通知 要求进一步加强社区管控

天气预报丨明日将持续阵雨天气,最高气温24℃

轻松、舒适成为年轻人度假“新潮流”(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⑥)_1

四大行,新纪录!算力芯片供应紧张,ASIC需求强劲,机构出手抢筹6只概念股

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3.3级地震

落实“四方会商”机制 高质量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

伊朗就袭击预警数国 美官员称未收到信息

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(试行)》

把自己炼成“钢”(党代表在一线)

蓝科高新连收8个涨停板

-ST美讯:或存因市值低于5亿元而终止上市风险

打字李(遇见)

人民网评:培训机构捣鬼,还是“神童情结”作祟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道具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