赓续红色基因 助推老区发展(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·文明城市谱新篇)

小刘

“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……”革命战争年代,一曲《解放区的天》唱响祖国大地。

如今,昔日黄土高坡已变秀美山川,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创新传承红色基因,积极探索创建文明城市新路径,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底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。

文明新风,走进农家

“培养‘四有公民’,传承良好家风……”在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,服务村民的“小喇叭”又响起来。

延安地处黄土高原,墚峁众多,人口分散,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延安根据实际情况,探索推出“百姓小喇叭”服务。庭前院后、田间地头,村民们可随时随地了解新政策、掌握新技能。

此外,延安还在乡村开展了“文明大篷车”活动,把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。志丹县双河镇的一处小院内,欢声笑语、热闹非凡。志丹县“文明大篷车”的志愿者们正在为当地群众表演节目。扭秧歌、说相声、讲知识、开义诊……“文明大篷车”一整套接地气的“服务包”深受当地群众欢迎。“真值得一看,希望能多来!”村民张万兵边鼓掌边叫好。

一系列为民服务新举措,促进当地形成文明新风尚。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、全国文明家庭2户、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名、中国好人58人,陕西省道德模范39人、陕西好人124人,延安模范733人……文明如种子,在延安遍地开花。

创新方式,传承精神

青灰色学生装,军绿色挎包,被雨水打湿的裤腿……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里,来参观的年轻学子穿上旧日学生的服装,在玻璃展柜前,认真求知的神情一如当年那些同样年轻的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。延安党校、杨家岭革命旧址、延安革命纪念馆……革命圣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圣地,每年有数百万人来这里汲取信仰的力量。

“我们住在中国女子大学旧址的窑洞里,下山的时候穿着布鞋冒着大雨走了一个小时山路,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学生的不易。”一名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的大学生感慨。

延安精神是从革命年代至今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。为了更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,延安不断创新红色精神传承方式,开发红色精品旅游路线、全景式体验红军生活、红色VR展览等项目,将红色精神、红色基因注入每个环节。

红旗飘扬在剧作人创新的舞台上。大型实景演出《延安保卫战》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。

红旗飘扬在共产党员的心中。通过组织开展“岁月回音壁——延安精神永相传”“我的红色足迹——圣地行”等演讲竞赛、情景体验、读书分享、红歌“快闪”、文艺演出等活动,红色精神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。

红色基因代代传承。“1935年,中央红军到达延安……”小小讲解员们讲解革命先烈事迹,引得游客拍手称赞。从1992年起,延安市持续开展“小小讲解员”培育活动,目前共培养“小小讲解员”4.7万名,开展宣讲活动10余万场次,接待游客约6520万人。

提升服务,保障民生

延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要求,文明城市创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。

延安越来越“绿”。如今,延安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,森林覆盖率53.07%,城区绿化覆盖率42.65%,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,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9天。

延安越来越“暖”。在延安宝塔区,一间间小而温馨的社区共享餐厅,坐满了社区老人、环卫工人、低保户等前来用餐的人员。延安按照“共建共治共享,安全快捷清爽”的目标,把社区“共享餐厅”建设列为重要的民生建设项目,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。

延安越来越“快”。近年来,延安与知名院校合作办学、办医,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、医疗、文化资源。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88%,100个高频事项实现“不见面审批”和“最多跑一次”,操作手续简化,居民生活更方便。

如今的延安,文明整洁、安全有序、充满活力。宝塔山下,延河水畔,老区新貌正年轻!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1年06月15日 06 版)

19个红手印!浙江桐乡八泉村拉起一支疫情防控志愿队

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聚焦“大户”搞帮扶 精准拆“弹”除隐患

好节目陪伴非常假期(解码·假期怎么过)

河南禹州回应“违规收取天然气开口费”:正责令退还 将出台规范性文件

“我在山里遇到野猪了,现在在树上,野猪在下面……”一驴友深夜躲在树上报警求助

贵州茅台大宗交易成交808.56万元

每周质量报告丨“抗幽牙膏”真的管用?你的牙膏选对了吗?一文了解→

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更强动力

中英文霸气喊话!她用自信的声音 维护领海主权

Manus是否“翻车”不可怕 中国AI需坚持走好每一步

时政微视频丨瞰塞罕坝

江苏泰兴创新不动产业务线上办理模式

赓续红色基因 助推老区发展(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·文明城市谱新篇)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道具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