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哇,这土豆真像‘糖豆儿’。”大棚里,杨红娟年幼的女儿,瞅着小小圆圆的土豆“原原种”,开心地大叫。看着女儿,再看看满棚的土豆,杨红娟的脸上也满是笑容,“这可是咱家的‘金豆子’!”
杨红娟的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喇嘛板村。商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,喇嘛板村是全县七个深度贫困村之一。杨红娟体重不足百斤,常年劳作使她的背有些驼,“以前家里穷。地里种些莜麦、土豆、胡麻籽,我们两口子在工地打工。”说起以前,杨红娟脸上的笑容不见了,“全家年收入不到两万元,要养活老小7口人。商都牛羊肉挺出名,可我家里太穷了,想吃顿肉都得算计好一阵。”
生活的改变,从一通电话开始。那天,杨红娟正在工地上干活,接到村里干部的电话,“红娟,京蒙扶贫的好政策来了!北京市平谷区给咱们这里投资,建设马铃薯原原种大棚,种出来的‘土豆仔’还包回收。你愿意承包大棚吗?”“包,我包!明天我就回家!”杨红娟忙不迭地答应,心里燃起了希望。
土豆“原原种”,通俗说,就是成品土豆的“爷爷”,通过科技组培,可以种出高营养、好口感的食用土豆。去年,作为京蒙扶贫的重点项目之一,商都组培中心项目开工建设,流转农民土地1100亩,建起原原种大棚。
平谷区扶贫干部、现挂职商都县政府办副主任的高鹏飞介绍,使用北京市援助资金800万元,组培中心项目总共建了80座大棚,租赁给256户农户繁育原原种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。对于承包户,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组培中心采取“统一规划、统一供种、统一培训、统一种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收购”的管理方式,紧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,采取合同价回收产品。每棚栽培种苗7万株,产原原种种薯18万至20万粒,每座大棚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。
生活的确变了样。原原种被收购后,杨红娟承包的两个棚收入6.2万元。短短两年,家里不但摘下了贫困户帽子,还有富余钱了。农闲时节,杨红娟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吃店和一家小卖部,她期待着,勤劳能让“钱生钱”。喇嘛板村,还有很多在外打工的乡亲回来承包了原原种大棚,小小的土豆,让不少贫困户、贫困村脱了贫。
在商都小海子镇,平谷区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办起了工厂。70亩的厂区里建有机械化的马铃薯和蔬菜鲜切生产线,还配备了仓储库,目前正进行调试。建成后,项目可覆盖全县64个贫困村,土豆等农产品将运输至此,通过仓储、鲜切、净菜等方式,销售到知名连锁餐饮企业、大型超市,设计年产能5万吨。高鹏飞说,一个加工厂,聚合了缴纳租金、劳动就业、农产品采购、关联产业带动等多种带贫机制。光是食材鲜切加工中心就可以提供就业岗位300个,人均月增收2500元以上。
(原标题:平谷扶贫商都“土豆”变“金豆”)
来源:北京晚报
通讯员:张一阳 张佳祺
流程编辑:u008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奶茶添加“冰勃朗”是“科技狠活”?专家:不能与植脂末混为一谈